通知公告
行業動態
2022年安徽省“揭榜掛帥”榜單任務發布了,想揭榜申報朋友來看看具體的申報補助、申報流程和申報材料,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直接咨詢小編了解。
安徽省揭榜掛帥免費咨詢:19855108130(手機/微信)
一、安徽省揭榜掛帥項目補助政策
1.擇優遴選揭榜項目。對成功揭榜并立項的項目,由省財政采取無償資助方式,給予發榜方最高1000萬元/項配套支持;對符合《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皖政〔2017〕52號)規定加大支持的相關區域項目,支持資金上浮20%。
2.成功揭榜并立項的項目由所在市縣先行投入支持,并作為申報省財政配套支持的條件之一。省財政支持資金、市縣先行投入資金、發榜方自籌資金比例和使用管理等,按照《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執行。
3.省財政資助資金原則上不超過發榜方支付給揭榜單位的資金總額。
4.發榜方支付給揭榜單位的首次資金撥付證明作為省財政支持資金撥付的憑證之一,項目立項啟動后,省財政撥付首筆支持資金(不超過發榜方向揭榜方撥付首筆資金的50%),剩余省財政資金待項目驗收合格后撥付到位。
5.項目實施周期一般不超過三年,從下達立項通知之日起算。
二、安徽省揭榜掛帥榜單申報說明
本批榜單圍繞新型激光晶圓切割技術研發、大面積動態X射線成像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商業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協同關鍵技術研究與驗證、面向新一代超聲診療的高性能MEMS換能器芯片關鍵技術研究、大型盾構超高性能滾刀和常壓換刀設備研制及應用、國產化大飛機復雜型腔薄壁機匣的技術攻關、屏蔽X射線與伽瑪射線及混合場輻射的亞克力板材制備關鍵技術、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高強無取向電工鋼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高強透明微晶玻璃關鍵技術研發、植保藥物噁草酮綠色創制及產業化項目、玉米耐密抗銹病種質創新技術與新品種選育、大豆“智能不育系”構建與分子育種產業化應用、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全元素綜合利用技術與示范、基于生物底盤構建的脂類藥物綠色高值化制造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200kW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及核心零部件等關鍵技術開發等方面,公開進行揭榜申報,力爭解決制約我省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問題。
揭榜方為省內外有能力解決榜單任務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或相關單位組成的聯合體。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長三角地區具有良好科研業績的單位和團隊揭榜攻關。鼓勵產學研合作、組團揭榜攻關。
揭榜方與提出榜單任務單位(發榜方)不存在關聯關系,且雙方尚未對榜單任務開展研發。
發榜方提交的項目申報材料須真實、有效,發榜方和揭榜方單位及項目負責人等責任主體信用記錄良好,并就信用情況作出書面承諾,對信用存在問題的,取消項目立項資格,并列入“信用中國”“信用安徽”等信息系統進行管理。
三、安徽省揭榜掛帥榜單申報流程
1.選擇榜單。請揭榜方于2022年6月15日前與省高新技術中心或省科技廳資管處聯系(聯系方式見后),結合自身優勢,選擇榜單任務,并獲取對應發榜方聯系方式。
2.對接揭榜。請揭榜方于2022年7月10日前與發榜方對接。發榜方結合自身需求,選擇擬合作的揭榜方,并細化落實合作具體內容,按有關規定簽訂意向合作協議或技術合同。
3.網上申報。發榜方確定好意向合作單位后,及時登陸安徽省科技廳“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按要求在線填寫項目申報書,上傳意向合作協議或技術合同等相關附件材料。系統開放起始時間:2022年6月1日8:00,關閉時間:2022年7月15日17:30。
4.審核推薦。各市科技局于2022年7月20日17:30前完成網上審核推薦,7月22日下班前將推薦函及項目匯總表報送至安徽省行政服務中心省科技廳窗口(合肥市馬鞍山路509號,受理時間:上午9:00-12:00,下午13:30-16:30),逾期不予受理。
5.評審立項。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申報的揭榜方解決方案進行評審,從揭榜方研究能力、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科學性、先進性、實施機制等方面,擇優遴選解決方案提出立項建議。
四、安徽省揭榜掛帥榜單申報材料
發榜方在線填報以下材料:
1.填報《安徽省2022年度省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類項目申報書》。
2.科技成果材料:實行代表作制度(只列出與榜單任務相關的科技成果)。發榜方近3年獲得的重要獎項、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取得的專利和著作權、發表的重要論文及其他重要業績(成果)等情況,每個類別提供材料均不超過5項。
3.揭榜方與發榜方簽訂的意向合作協議或技術合同。
五、安徽省揭榜掛帥榜單申報推薦要求
1.歸口管理單位應分別在“信用中國”“信用安徽”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對責任主體信用記錄進行核查,對列入實施聯合懲戒限制期的責任主體不得推薦。
2. 在線提交申報材料,待項目通過評審并公示后,再打印紙質材料由各市科技局統一在公示后一周內報送至省政務中心科技廳窗口(申請表與相關證明材料一式兩份)。紙質材料須通過申報系統打印,確保與電子申報材料一致。未公示項目無需報送紙質材料。
附件:安徽省揭榜掛帥榜單任務
一、新型激光晶圓切割技術研發
需求目標:開發基于空間光調制器的激光隱形切割工藝及成套設備。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高精度氣浮平臺的研發。系統可達到±1um的重復定位精度,最高可實現3G的加速度,2000mm/s的運動速度。
2.光路涉及實現激光的空間調制。通過GS算法、模擬退火算法等技術,通過對最終需要的激光光斑三維布情況來計算輸入相位全息圖,實現高效率高品質的全息圖計算。
3.切割焦點Z向動態補償。實現位移傳感器和聚焦光軸與劃片方向平行安裝,位移傳感器采集的晶圓面起伏信息傳輸給納米電機根據晶圓平面起伏量進行焦點的實時補償以達到實時動調焦的目的。
4.可變整形光斑控制系統。實現不同寬度的切割,鏡片設計,制造指標,鍍膜指標,系統精度完全自主可控。
5、光路自動穩定系統研發,確保設備在惡劣環境下可持續的穩定工作。
成果形式:基于空間光調制器的激光隱形切割工藝及成套設備。
技術指標:
設備參數 全自動激光表切設備(納秒) 全自動激光隱形切割設備 全自動激光表切設備(皮秒)
基本配置 光學 激光器 定制 純光纖定制 定制
功率(W) ≥11 ≥5 30
波長 355nm 定制 355nm
激光模式 Pulse CW Pulse CW Pulse CW
M2 ≤1.3 ≤1.1 ≤1.3
頻率(Hz) 40KHz 200KHz 40KHz 130KHz 1KHz 2000KHz
脈寬 40ns-150ns 40ns-450ns <15Ps
功率穩定性 <±2% over 8hours <±2% over 8hours <±2% over 8hours
偏振方向 線性 線性 線性
光斑直徑 20-120μm連續可變 <2μm 20-120μm連續可變
制冷方式 water-cooling 風冷 water-cooling
環境溫度(℃) 17-30 17-30 17-30
光路設計 雙光路設計 支持多焦點設計 雙光路設計
質保 2年 2年 2年
加工方式 全自動 全自動 全自動
X/Y運動平臺 直線電機 定制 定制 定制
讀數頭/光柵尺 定制 定制 定制
導軌 定制 定制 定制
最大行程 ≥650mmx450mm ≥650mmx450mm 650mmx450mm
加工幅面 ≥300mmx300mm ≥320mmx320mm 320mmx320mm
最大運行速度 ≥1000mm/s 1000mm/s 1000mm/s
定位精度 ±3μm以內 ±2μm ±3μm以內
重復精度 ±2μm以內 ±1μm ±2μm以內
分辨率 0.1μm以內 ≤0.1μm 0.1μm以內
Z軸 伺服電機 定制 定制
絲桿 定制 日本(IKO) 定制
導軌 定制 日本(IKO) 定制
最大行程 ≥12mm 10mm ≥12mm
分辨率 0.1μm 0.1μm 0.1μm
最大速度 20mm/s ≥20mm/s ≥20mm/s
二、大面積動態X射線成像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
需求目標:利用發榜方高性能金屬氧化薄膜晶體管半導體器件研發制造平臺,研發設計大面積動態X射線成像傳感器,建立全套工藝流程,確定完整制程條件,確保該平臺后續能夠長期穩定生產,且制造成本與非晶硅薄膜晶體管技術條件下的制造成本基本保持一致。
成果形式:產出基于碘化銫閃爍體以及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光學傳感基板技術的大面積動態X射線成像傳感器。
技術指標:尺寸≥43cm×43cm。其中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器件的電子遷移率≥7cm2/(V·s),TFT漏電流≤10e-14A,TFT器件PBTS≤2V、|NBTIS|≤2V,光量子效率≥70%(550nm);X射線成像傳感器器件空間分辨率≥5lp/mm;實現大面積動態X射線成像傳感器產業化生產。
三、商業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協同關鍵技術研究與驗證
需求目標:以大規模低軌遙感星座集群為應用背景,研究與驗證商業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協同關鍵技術,實現星座集群的整體協同任務規劃、分布式執行和星地資源的統一運控管理、共享。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基于用戶知識畫像的需求推理與智能優化;
2.面向星座集群的星地一體化協同技術;
3.基于統一標準的資源服務化封裝技術;
4.面向星座集群的跨域協同驗證系統。
成果形式:
1.構建面向商用星座集群衛星的運控標準規范體系;
2.提出基于用戶知識畫像的需求推理與智能優化方法,并完成工程化驗證;
3.提出面向星座集群的星地一體化協同方法,并完成工程化驗證;
4.攻克基于統一標準的資源服務化封裝技術,并完成工程化驗證;
5.提出面向星座集群的跨域協同任務規劃方法,并完成工程化驗證;
6.開發涵蓋多種載荷、多個星座的衛星數據庫一套(包括但不限于軌道參數、姿態限制條件、成像分辨率等參數);
7.研發面向星座集群的跨域協同任務規劃平臺系統;
8.研發星座集群統一測運控中心原型驗證系統;
9.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0項;
10.培養研究生不少于5人。
技術指標:
1.協同能力
1)支持星座數:不小于10個(超出國內規劃商業星座總數);
2)衛星數量:不小于2000顆(優于美國SpaceX公司Starlink星座衛星在軌總數);
3)支持站網資源數:不小于200個(超出國內商業站網總數);
4)站網資源有效利用率:不小于60%(平均值)。
2.處理能力:集中調度24h內的任務數量100個以上,處理時間小于2min;
3.并發能力:同時接入用戶數量10000個以上,支持大眾用戶并發提報;
4.場景支持:支持常規遙感、應急遙感、災害遙感、戰時等場景,預留擴展與民用衛星、特種衛星的接口;
5.可視化能力:衛星、任務需求、地面站等的2D、3D顯示。
四、面向新一代超聲診療的高性能MEMS換能器芯片關鍵技術研究
需求目標: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的荷蘭飛利浦公司的LUMIFY手持式超聲診療儀器CMUT產品,開展面向新一代超聲診療的高性能CMUT芯片設計、制造、封裝和接口電路關鍵技術研究,突破低功耗、低成本、高分辨率、三維實時成像等工程化技術,研制出商業化產品,推動智能化便攜式、手持式超聲診療設備應用。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高性能CMUT多場耦合機理及陣列結構設計技術;
2.兼容CMOS的高密度二維陣列CMUT批量化、高可靠制備技術;
3.良好匹配人體聲阻抗的低應力封裝與測試技術;
4.低功耗二維陣列CMUT接口電路設計技術。
成果形式:
1.高性能CMUT設計技術報告1套;
2.高性能CMUT高可靠工藝設計及制備報告1套;
3.高性能CMUT芯片鑒定文件及實驗測試報告1套,產品通過安徽省省級或行業協會鑒定并形成銷售;
4.申請專利≥5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3項。
技術指標:
CMUT陣列數≥8×8;中心頻率≥3MHz,分數帶寬≥120%(-6dB);陣元單位面積發射靈敏度≥1.5kPa/V/mm2,接收靈敏度≥10μV/Pa/mm2。
五、大型盾構超高性能滾刀和常壓換刀設備研制及應用
需求目標:開發大型盾構工況用超高性能滾刀和常壓換刀設備。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有刀具的設計、刀具材料制備技術、刀具集成制造技術(機械加工、熱處理、激光表面處理、焊接、裝配、檢測)、刀具性能綜合評價和常壓換刀關鍵技術等。
成果形式:
1.掌握超高性能滾刀和常壓換刀設備制備感應加熱、激光熔敷等關鍵技術。
2.申請專利10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發表相關中英文學術論文5篇。
3.發布企業標準2項;形成新產品2項,新裝置2項,新工藝5項。
技術指標:
1.刀圈有梯度硬度變化,整體平均硬度達到50HRC,刀盤表層硬度達到55-65HRC,硬質合金刀尖部分70-80HRC。刀圈芯部吸收功AKU大于20J。
2.研制新型常壓換刀設備,攻克常壓換刀設備的結構件和密封件長壽命及穩定性技術,實現開關500次仍滿足密封要求。
3.研制高強度耐磨閘門,攻克高水壓長壽命多層密封技術,設計了導向定位軸套裝置,開發超高水壓常壓下封閉式換刀成套裝備,形成更換工藝規程。
六、國產化大飛機復雜型腔薄壁機匣的技術攻關
需求目標:解決航天發動機軸承座等關鍵結構零部件整體鑄造技術難題,實現國產化大飛機類復雜結構件產品的尺寸精準控制,掌握關鍵尺寸變形規律,對鑄造冶金缺陷的檢測和修復的質量得以可控,同時在制造過程中的蠟模、型殼等尺寸和性能得到保證,從而得到完整的工藝參數、工藝流程文件、工藝規范及合格的軸承座零件實物。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完成高冶金質量鑄件澆注工藝研究;
2.完成全尺寸軸承座鑄件鑄造應力、缺陷及組織調控控制技術研究;
3.軸承座鑄件無損檢測技術研究;
4.完成快速成型軸承座光敏樹脂件、變強度模殼制備工藝研究;
5.軸承座的全尺寸精確控制技術研究;
6.全流程軸承座鑄件穩型工裝研制;
7.軸承座鑄件熱等靜壓工藝研究。
成果形式:
1.軸承座鑄件澆注系統設計數據文件及工藝規范,根據XXXXX要求匯編;
2.軸承座鑄件快速成型光敏樹脂模型數據;
3.軸承座鑄件無損檢測報告;
4.軸承座鑄件尺寸檢測報告;
5.蠟模模具及定型工裝1套;
6.研發過程中產生的專利1份。
技術指標:
1.軸承座整體鑄造成型,表面無裂紋、凹坑等鑄造缺陷;
2.軸承座關鍵區域采用X射線檢測,按XXXXX驗收;
3.軸承座關鍵區域采用熒光檢測,3級靈敏度,按XXXXX驗收;
4.軸承座鑄件尺寸精度滿足圖紙要求,表面粗糙度Ra=6.3;
5.軸承座鑄件的化學成分和力學性能按XXXXX驗收;
6.對鑄件指定區域進行打壓試驗,加壓到0.1MPa-0.14MPa,零件放入水中,不允許泄露;
7.鑄件按均勻化+熱等靜壓+固溶熱處理狀態交付。
注:XXXXX為客戶驗收規范,因涉密所以不能對外公布,揭榜單位在正式揭榜后可與我司聯系。簽署保密協議后再單獨提供。
七、屏蔽X射線與伽瑪射線及混合場輻射的亞克力板材制備關鍵技術
需求目標:研究屏蔽X射線和γ射線及混合場輻射的亞克力板材制備關鍵技術,開發一種光學透明度好、質輕性韌,良好加工性能的新型材料。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防輻射材料的透明度;防輻射材料的鉛當量;防輻射材料的光/熱/輻照穩定性;X射線/γ射線及混合場輻射防護。
成果形式:
1.提供具有防護X射線/γ射線及混合場輻射的亞克力板材樣品,厚度為5-8-10-18-22mm等不同規格。
2.供1-2家醫療單位或防輻射應用企業實際應用測試,并提供用戶測試報告。
3.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
技術指標:
1.防護X射線鉛有機玻璃屏蔽板(以某一種規格舉例)
鉛含量:15%
鉛當量:0.2mmPb(10mm厚)
透光率:≥80%
沖擊強度:≥1.5KJ/m2
拉伸強度:≥30MPa
維卡軟化點:≥85℃
密度:1.4g/cm3
2.防護γ射線有機玻璃屏蔽版
γ射線屏蔽率60%以上,其它指標參考X射線鉛有機玻璃屏蔽板,或與應用單位協商。
3.防護X射線/γ射線混合場輻射有機玻璃屏蔽板
X射線屏蔽率90%以上,γ射線屏蔽率60%以上,其它指標參考X射線鉛有機玻璃屏蔽板,或與應用單位協商。
八、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高強無取向電工鋼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
需求目標: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無取向電工鋼制造及產業化。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建立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無取向電工鋼成分體系;
2.形成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無取向電工鋼生產流程關鍵技術,保證生產過程順行,產品質量穩定;
3.建立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無取向電工鋼綜合性能(高強度、低鐵損、高磁感)調控機制,保證成品磁性能、力學性能達到理想水平;
4.形成15萬噸/年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電工鋼帶示范生產線,并開發5個以上系列化新產品牌號。
成果形式:
1.科技成果:開發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無取向電工鋼5個以上牌號,制定相應標準和規范2-3項。
2.知識產權:發明專利申請數10項,發表論文5篇,技術秘密20項。
3.形成年產15萬噸薄規格高牌號電工鋼制造示范線。
4.形成技術標準、技術規范2-3項。
技術指標:
開發5個以上牌號新產品,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典型牌號產品性能達到:
AV系列:
0.20mm:P1.0/400≤12.0W/kg,B50≥1.61T,ReL≥400MPa,Rm≥490MPa;
0.25mm:P1.0/400≤13.0W/kg,B50≥1.61T,ReL≥420MPa,Rm≥490MPa;
0.30mm:P1.0/400≤15.0W/kg,B50≥1.62T,ReL≥440MPa,Rm≥510MPa;
AHV系列:
0.20mm:P1.0/400≤12.0W/kg,B50≥1.64T,ReL≥400MPa,Rm≥490MPa;
0.27mm:P1.0/400≤14.0W/kg,B50≥1.64T,ReL≥410MPa,Rm≥490MPa;
0.30mm:P1.0/400≤15.0W/kg,B50≥1.65T,ReL≥410MPa,Rm≥500MPa。
九、高強透明微晶玻璃關鍵技術研發
需求目標:針對移動終端用蓋板玻璃對耐摔、耐刮擦、耐沖擊等性能的需求,實現高強透明微晶玻璃的規?;苽?。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1.研制高強度高透過率微晶玻璃組成配方;2.微晶玻璃熔制、壓延成型技術攻關;3.解決微晶玻璃的后端加工和應用技術問題。
成果形式:
實物成果:1.開發高強透明微晶玻璃關鍵技術和成套工藝裝備并成功應用;2.建成移動終端用高強透明微晶玻璃小規模生產線一條;3.滿足指定性能指標的高強透明微晶玻璃小批量產品。
知識產權:1.申請專利15項,其中發明10項,實用新型5項;2.發表學術論文3篇。
技術指標:密度2.4~2.6g/cm3;彈性模量>95GPa;強化前硬度>700kgf/mm2;強化后硬度>750kgf/mm2;斷裂韌性≥1.0MPa·m1/2;膨脹系數70-80(10-7/K);軟化點<800(107.6dPa·S(℃));折射率<1.58ND;透光率≥90%;應力層深度≥100μm;跌落情況(實測數據)≥1.8m(180目砂紙(2.5D))。
十、植保藥物噁草酮綠色創制及產業化項目
需求目標:植保藥物噁草酮的經濟性、安全性和低碳性工業化開發和生產。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設計新合成路線,從基礎原料出發僅通過4-6步合成原藥,并且繞開硝化,氫化,重氮化,氯化亞錫還原,高壓強酸(四氯化錫)氫化等高危工藝;
2.每一步反應均不能涉及強酸、強堿、強氧化性等高腐蝕性和高危險性物料;
3.工藝條件溫和、能耗低、最大量減少碳的排放;
4.經濟性要高,避免使用昂貴且不能回收的試劑和催化劑;
5.使用商業可得或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催化劑,不能受國外廠家的制約;
6.整體合成路線和工藝要達到工業化生產的要求。
成果形式:探索開發一種優于現有的噁草酮的技術研究路徑和技術實施方案,達到工業生產放大的水平,獲得噁草酮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申請發明專利(WO專利)3項,實用新型6-8項;發表SCI專業論文5-6篇;制定企業標準項4項。
技術指標:
1.工藝路線能耗降低40%,三廢降低50%;
2.工藝路線官能團轉化(化學反應)減少3至6個;
3.新工藝產品含量達到97%以上(噁草酮原藥GB/T 22173-2021要求95%)。
十一、玉米耐密抗銹病種質創新技術與新品種選
需求目標:綜合利用基因編輯、EMS誘變、雙單倍體育種等現代生物技術,精準定位、高效聚合耐密、抗南方銹病有利基因,打破基因連鎖,實現玉米育種技術的重大創新,精準高效創制優良種質資源,培育耐密、抗南方銹病突破性新品種,突破我省及黃淮海區域玉米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的“卡脖子”技術,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題:
1.玉米耐密抗銹病種質高效創制技術;
2.玉米耐密抗銹病優良自交系選育與精準鑒選技術;
3.選育耐密抗銹病突破性玉米新品種;
4.玉米耐密抗銹病新品種適配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
成果形式:
1.技術成果:快速精準定位耐密、抗南方銹病基因位點,打破玉米耐密、抗南方銹病基因連鎖,實現有利基因精準高效聚合,實現玉米育種技術的重大創新與突破。通過精準定位耐密抗銹病基因,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和雙單倍體育種,打破玉米耐密、抗南方銹病基因連鎖,實現有利基因精準高效聚合,逆境穿梭選擇,表型精準鑒定,建立精準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縮短育種周期,將自交系創制鑒選周期由6-7代縮短至1-2代。
2.產品成果:培育出適宜安徽及黃淮海區域的耐密性、抗南方銹病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種1-2個,對標國內推廣面積最大的先玉335(美國先鋒公司):耐密性提高10%以上,產量提高10%以上,南方銹病抗性由高感提高至高抗;同時大面積生產產量較安徽目前平均單產增加20%以上。
技術指標:
1.建立玉米種質高效創制技術1-2項,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模式1項;
2.發掘調控耐密、抗銹病的主效基因和遺傳位點10-15個;
3.創建20-30份抗銹病能力強,適宜密植的玉米新種質,鑒定優良玉米新組合15-20個,篩選高配合力自交系2-3個;
4.選育目標性狀優良的玉米新品種3-5個。其中,國審1-2個;
5.申報專利2-3項,發表論文3-5篇;
6.新品種累計示范推廣300萬畝,畝增產50公斤,實現糧食增產1.5億公斤,農民增收3.75億元以上。
十二、大豆“智能不育系”構建與分子育種產業化應用
需求目標:大豆“智控不育系”構建與分子育種產業化應用,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創制高效“智控不育系”,實現細胞核雜交大豆“三系”配套;
2.篩選強優勢雜交組合,實現大豆優質、高產協同提升;
3.建立智能育種技術體系,培育突破性大豆新品種;
4.建成智慧化種子生產基地,實現大豆分子育種技術產業化。
成果形式:
1.構建可以用于大豆細胞核雄性不育雜交制種的多控智能不育系1-2個。
2.構建生產上大面積應用品種為背景的高產優質協同提高的強優勢雜交組合1-2個,新品種比生產上大面積應用品種單產提高15%以上。
3.利用智能不育系選配強優勢雜交組合20-30個;培育產量性狀有突破性的大豆分子育種新品種(系)1-2個。
4.建成1個智能化雜交大豆制種和種子生產基地,打造現代化分子設計育種平臺,確保大豆雜交制種和分子育種技術全鏈條產業化。
技術指標:
1.創制雄性不育系的周期<2 個大豆生育期;
2.“智控不育系”遺傳背景依賴性<80%,異交種獲得率大幅高于大豆天然異交率水平。
3.選育的新品種能較好適應安徽淮河以北氣候條件。
4.新種質在產量構成要素和品質指標方面的配合力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5.“分子設計育種平臺”能夠有效發揮大豆功能基因組與分子聚合育種的雙重作用,系統提升大豆分子育種新產品研發水平,育種新基因、新技術的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
6.“智控不育系”育種體系制種安全系數高,無生物安全風險,制種產量提升20%以上。
7.制種生產基地整體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網全覆蓋,日常操作機械化率 100%,管理自動化程度60%以上。
十三、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全元素綜合利用技術與示范
需求目標:研發一套完整的磷酸鐵鋰電池全元素回收工藝與示范生產線,滿足國家對固廢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相關政策要求。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廢舊磷酸鐵鋰電池無害化破碎處理研究,包括拆解、梯級利用篩選、新型熱解技術、高效分離封裝材料和正負極混合材料。正負極材料分離率要求達到96%,其他元素高于95%。熱解實現二惡英低排放且尾部廢氣凈化設施滿足國家環保標準。
2.優選針對磷酸鐵鋰電池正負極混合材料優先選擇性提鋰的化學試劑,在控制雜離子鈉、鉀的引入量的條件下,保證鋰的回收率達到90%以上,明顯優于目前行業實際水平,并具有經濟實用性。
3.針對液相中的鋰,設計環境友好的工藝以及專用結晶器,在不增加環保壓力的條件下,制備高值化鋰產品。
4.設計的磷酸鐵與石墨材料綠色分離技術與工藝。對提鋰后的磷酸鐵與碳材料,設計綠色分離工藝,得到有經濟性的鐵、碳產品。
成果形式:
1.研發出廢舊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回收處理技術,實現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資源化,鋰分離回收效率達到90%以上。實現工業級別廢舊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資源化再利用,電池全元素回收效率達到或優于行業標準,形成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全元素綜合利用工藝包。
2.建立廢舊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資源化高效回收、年處理量 5000噸示范線1條。
3.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制定企業標準3項,編制行業標準1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8篇。
產品技術指標:
1.建立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全元素回收處理工藝技術解決方案1套。
2.分別設計鋰、鐵、磷、碳回收工藝,鋰分離回收率達到90%以上,鐵、磷、碳回收率高于95%。如果無法制備鈉、鉀高值產品,分離工藝中控制鈉、鉀元素的加入量低于現有工藝水平。
3.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封裝材料和正負極混合材料無害化拆解分離處理。銅粉、鋁粉純度≥90%,隔膜純度≥98%,正負極混合材料回收率≥96%,正負極混合材料純度≥97%,熱解爐二惡英排放量減少80%,且滿足粉塵、廢氣國家排放標準。
4.闡明磷酸體系中鐵、鋰選擇性溶解原則,建立分子尺度的選擇性提鋰機理;建立針對磷酸鐵鋰動力電池正負極混合材料優先選擇性提鋰的示范流程,鋰浸出率不低于 95%,金屬鋰的濃度不低于30g/L。
5.闡明鋰沉淀結晶的分子動力學過程,揭示結晶器結構對鋰沉淀結晶晶型與純度的影響關系;設計、制造鋰專用沉淀結晶器1臺,要求實現結晶、洗滌、過濾一體化,鋰結晶收率不低于90%。
6.設計的磷酸鐵與石墨碳材料綠色分離技術與工藝流程1個。對提鋰后的磷酸鐵與碳材料,設計綠色分離工藝,得到有經濟性的鐵、碳產品。
十四、基于生物底盤構建的脂類藥物綠色高值化制造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需求目標:在現有苦膽、腦干等原料基礎上,拓展動物血液、禽類膽汁等動物副產物原料來源,建立脂類藥物高質量高效綠色合成技術體系,實現脂類藥物綠色高值化制造。同時,突破畜禽屠宰加工副產物功能脂質特色資源高值化利用的技術瓶頸,并系列化開發畜用產品。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難點:
1.構建生物底盤解決共表達多催化酶、輔酶NADP+再生和底物轉運的不適配問題;
2.構建生物底盤解決利用相對廉價中間體合成高價值的膽固醇和鵝去氧膽酸脂質藥物;
3.基于構建的生物底盤所形成的合成細胞工廠,開展發酵和分離關鍵技術的研發。
成果形式:
1.生物底盤成果與技術指標
針對脂類藥物合成存在的專一突出問題(比如合成酶催化和內源NADPH合成的平衡),開發目標底盤微生物的高效遺傳操作系統,整合特定功能元件,構建2-3套具備解決專一突出問題,且基因編輯高效穩定的特殊微生物底盤細胞,并在脂類藥物進行產業化轉化應用,申請發明專利2項。
2.脂類藥物成果形式及產品質量技術指標
脂類藥物成果形式是完成膽紅素、膽固醇和熊去氧膽酸產品中試,制定3個工藝文件包;申請專利6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
產品技術指標:
1.膽紅素
質量指標:
1)含量:≥98%(HPLC);
2)重金屬:≤10ppm。
技術指標
1)膽紅素水解酶及水解率:豬膽汁水解時間 2-4h,水解率 ≥99%(游離膽紅素/結合型膽紅素×100%);
2)膽紅素產品收率:≥0.06%。
2.膽固醇
質量指標
1)含量:≥95%(HPLC);
2)熔點:147-150℃;
3)熾灼殘渣:≤0.1%;
4)醇溶度:澄清不得產生沉淀或渾濁。
技術指標
1)膽固醇的轉化:底物的濃度 5%-10%,轉化時間≤8h,轉化率≥99%;
2)膽固醇的純化:純化所用試劑為常規試劑;總收率≥90%,質量滿足質量指標。
3.熊去氧膽酸
質量指標:
1)含量:≥98.5%(HPLC);
2)熔點:200-204℃;
3)熾灼殘渣:≤0.2%;
4)雜質:豬去氧膽酸不得檢出,鵝去氧膽酸≤0.2%,總雜≤1.0%。
技術指標
1)鵝去氧膽酸氧化為7K:底物鵝去氧膽酸的濃度5%-10%,轉化時間≤8h,轉化率≥99%;
2)7K還原為熊去氧膽酸:底物7K的濃度5%-10%,轉化時間≤8h,轉化率≥99%;
3)熊去氧膽酸的純化:純化所用試劑為常規試劑,不用硅試劑;總收率≥90%,質量滿足質量指標。
十五、200kW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及核心零部件等關鍵技術開發
需求目標:本項目旨在開發具有高比功率、單堆功率大于200kW燃料電池電堆及關鍵核心技術,解決核心部件“卡脖子”問題,包括高性能膜電極技術、強化傳質流場技術、導電耐腐蝕薄金屬雙極板技術、電堆組裝與一致性技術、環境適應性技術、量產工藝與制造技術。
成果形式:
開發出電堆比功率大于5.0kW/L,單堆功率大于200kW的燃料電池電堆產品。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
產品技術指標:
1.燃料電池電堆
1)電堆產品主要技術指標:
電堆額定功率≥200kW;
功率密度≥5.0kW/L;
環境適應性:低溫儲存啟動溫度≤-30℃;
耐久性≥10000h(基于國家標準加速評價方法);
2)開展產業化制造關鍵工藝技術研發,并實現以下技術指標:
通過生產線組裝200kW電堆,裝配對齊公差±0.1mm,進行一致性驗證,電壓方差≤10mV;
裝配單堆200kW級燃料電池系統,進行整車、船舶或電站驗證;
2.膜電極
1)膜電極產品主要技術指標:
膜電極Pt用量≤0.25g/kW;
功率密度≥1.4W/cm2;
無損反極連續運行時間≥200min;
耐久性≥20000h(基于國家標準加速評價方法);
2)基于卷對卷涂布工藝的關鍵技術研發(CCM匹配軟碳紙),驗證膜電極設計的可制造性和一致性,并實現以下技術指標:
膜電極性能一致性:±10mV@1.5A/cm2;
涂布漿料穩定性:≥24h;
催化劑涂層干膜厚度下限:≤2μm;
催化劑涂層干膜厚度上限:≥20μm;
CCM厚度均一性:≤±1μm;
3.金屬雙極板
1)產品主要技術指標:
雙極板厚度≤1mm;
接觸電阻≤10mΩ·cm2;
腐蝕電流≤1μA/cm2;
設計耐久性≥15000h;開展金屬極板表面處理技術或免鍍膜材料研究;
2)金屬極板產業化制造關鍵工藝技術研發,驗證膜電極設計的可制造性和一致性,并實現以下技術指標:
完成超精密金屬單極板沖壓模具開發,成型尺寸精度≤±0.015mm;
金屬雙極板平整度≤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