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科技項目 通知公告
現將《安徽省材料及新材料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安徽省材料及新材料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產業, 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石; 新材料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為引導我省材料產業提 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安徽省國民 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和 《安徽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強省建設) 規劃》等 文件精神,結合我省材料及新材料產業實際,制定本規劃。
政策專人代理免費指導熱線:19855109130(可加v),0551-65300586
一、行業現狀與發展環境
(一) 行業現狀。 “十三五”時期, 全省材料工業積極應對各 種風險挑戰, 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產能、控總量、調 結構、促轉型、增效益, 行業總體呈現平穩健康發展態勢, 綜合 實力顯著增強, 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取得良好成 效,對全省經濟穩健運行形成有力支撐。
1. 運行質量顯著提升。 2020 年,全省材料工業規模以上企 業 4876 戶、從業人員 57.3 萬人; 實現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 業 31.1%,較 2015 年上升 2.9 個百分點; 完成主營業務收入 12056.8億元、利潤總額877.7 億元,分別占全省規上工業的31.8%、 38.3%,較 2015年分別上升 1.6、15.3個百分點; 資產負債率55.1 %, 較 2015 年下降 1.3 個百分點。鋼材產量 3608 萬噸, 比 2015 年 增長 8.2%;十種有色金屬 225 萬噸, 比 2015 年增長 61.2%;原 油加工量 710 萬噸,比 2015 年增長 3.1%;水泥產量 14176 萬噸,比 2015 年增長 8.3%,散裝水泥供應量連續 4 年穩定在 1 億噸以 上;平板玻璃 4490 萬重量箱,比 2015 年增長 95%。海螺集團、 銅陵有色集團進入世界 500 強行列。
2. 結構布局持續優化。 “十三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壓 減過剩產能取得顯著成效。退出生鐵產能 224 萬噸、粗鋼產能 302 萬噸, 取締“地條鋼”330 萬噸; 鑄造用生鐵產能置換并拆除 小高爐 7 座; 水泥熟料產能減量置換新建日產 4500 噸以上生產 線 4 條,淘汰規模小、能耗物耗高的生產線 12 條, 其中, 日產 2000 噸及以下生產線 7 條。光伏、電子玻璃異軍突起,退出浮 法平板玻璃 570 萬重量箱, 轉產高效薄膜太陽能電池玻璃; 建成 光伏玻璃生產線 9 條, 年產能 4400 萬重量箱; 建成 6 代、7.5 代、 8.5 代、 10.5 代 TFT - LCD 基板玻璃 6 條和觸摸屏用超薄高鋁蓋 板玻璃 1 條。寶武集團與馬鋼集團順利重組, 引入民營資本盤活 六安鋼鐵控股公司。一批化工企業退城入園, 42 戶危化品生產 企業完成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 企業布局優化、產品結構升級、 安全環保水平提升。
3. 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十三五”以來,我省加快構建以企 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企業 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打造行業智能工廠 19 個, 數字化車間 90 個。高鐵車軸(輪對)用鋼、超低溫韌性 Q420 級熱軋 H 型鋼、陶鋁新材料、銅合金帶材、超薄極薄電子銅箔、 國產化 8.5 代 TFT - LCD 玻璃基板、 PVA 光學膜、偏光片、極薄
柔性電子玻璃、蓋板玻璃、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聚乳 酸等一批創新成果試用或投入使用。海螺集團建成我國首個全流 程智能化水泥工廠和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系 統, 研發實施露天礦區無人駕駛項目, 積極推動 5G 技術工業場 景應用。
4. 新材料產業發展加快。 2020 年, 我省新材料產業規模以 上企業產值超過 4000 億元, 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 1/4,年均 增長 20%以上。在新型顯示、高端裝備、新能源、高性能合金材 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 3D 打印材 料、先進輕紡材料等領域取得多點突破, 形成一批標志性創新成 果, 填補國內空白。初步形成合肥新型顯示及新能源材料、蚌埠 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銅陵銅基新材料、淮北鋁基新材料等一批 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 也應清醒看到我省材料工業所面臨問題 和不足。 一是需求筑頂, 傳統材料普遍產能過剩。 低端過剩、高 端短缺的結構性矛盾依舊是行業主要矛盾, 優化產品結構、淘汰 落后產能、壓減過剩產能的任務仍然艱巨。 二是創新不足, 關鍵 戰略材料依賴進口?;A研發、原始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存 在明顯差距, 自主創新能力弱,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特 別是引領行業發展的核心技術不多, 部分高端關鍵材料依賴外省 調入和國外進口, 新材料已經成為制約我省材料工業轉型升級和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短板。 三是大型企業少, 產品質量一致
性和品種多元化不足。 企業多而散, 產業鏈短, 盈利能力弱, 研 發和技改投入不足, 技術裝備落后, 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不高, 產品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與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產品同質化、低端化問題依然突出。
(二) 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 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階段, 也是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動能的關鍵時期, 機遇與挑戰并存。
——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 國內強大內需市場規模有望 繼續擴大,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 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向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需 求結構將由數量型向質量型升級, 多樣化、品質化、高端化需求 加快增長, 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能源和材料供應基地, 需求增 長和品質升級將為我省材料工業升級發展提供強大引力。同時,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 5G、區塊鏈等 數字技術加快創新應用和融合滲透, 數字作為新生產要素的引領 和乘數作用日益凸顯;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催生新的市場, 針對材料領域的創新研究不斷加強, 新材料產品將不斷涌現, 產 業業態將更加豐富, 市場將不斷拓展, 也為我省材料工業培育競 爭優勢、邁向中高端提供了動力源泉。
——主要挑戰。 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部分國 家針對我國的貿易制裁呈現常態化和長期化趨勢; 新冠疫情在全
球范圍蔓延, 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削弱, 國際市場預期下調對材料 產品需求造成直接和間接抑制作用。國內逐步進入工業化后期階 段, 房地產、基礎設施、汽車等主要下游領域面臨增長瓶頸, 諸 多大宗材料需求將達到或接近拐點。鋼鐵需求總量或將達到峰值 進入減量階段,銅及其他有色金屬產品也日益接近峰值, 水泥、 平板玻璃等產品需求進入平臺調整期, 部分化工產品需求仍存在 一定增長空間, 但增速可能趨于下降。資源保障、安全環保形勢 嚴峻, 資源環境依賴型及粗放發展模式難以持續, 國家已經明確 提出 2030 年“碳達峰”和 2060 年“碳中和” 目標任務。
“十四五”時期, 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 材料工業高質 量發展將成為主基調, 我省將加快推動產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 變革和動力變革, 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之路, 從材料 大省向材料強省穩步邁進。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 指導,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 牢固樹立創 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國家“制 造強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中部崛起”等戰略部署,圍繞高質 量發展, 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持續推進化解產能嚴重 過剩矛盾, 加快升級基礎材料、發展關鍵戰略材料、遴選布局前 沿新材料, 推動材料產業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為建 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貢獻。
(二) 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共性基礎技術服務, 構建新型產學研用創新體系, 加快突破 “卡脖子”技術短板, 推動傳統材料提質增效, 培育壯大新材料產 業, 提高關鍵材料保障能力, 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 化水平。
數字賦能。 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 術在材料工業領域融合應用, 推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試 點示范, 推動工藝質量優化、設備智能運維、供應鏈協同優化等 應用普及推廣, 促進行業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綠色安全。 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安全發展理念, 加強節能 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 加快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 大力 發展循環經濟, 推進清潔生產, 強化全產業鏈、全產品生命周期 綠色化發展, 實現產業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集群發展。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和輻射作用, 促進材料產業集 群發展。圍繞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大型骨干企業, 延伸產 業鏈, 催生一批特色鮮明的中小企業; 圍繞新興顯示、集成電路、 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家電等龍頭企業, 開展延鏈補鏈固鏈強 鏈,形成一批配套能力強的新材料企業。
(三) 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 成效, 形成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更加合理、智能化水平高、綠色
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力爭新材料產業規模倍增, 產值突破 1 萬億元, 在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
先進金屬材料等領域形成若干個千億元產業集群。
——產能規模漸趨合理。 到 2025 年,鋼鐵、水泥、建筑用 平板玻璃等產能嚴重過剩得到有效緩解, 低效落后產能應退盡退, 產能利用率進一步提高。
——產業結構顯著優化。 到 2025 年,材料工業產業布局更 加合理, 傳統大宗材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和標準化水平顯著提 升, 一批新材料研發取得突破并投入運用, 傳統材料偏重現象顯 著改善。
——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材料研發、生 產、應用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 大型、骨干企業 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基本實現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管理、智能化 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產品、新模式、 新業態達到普及。
——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 目標任務, 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綠色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煙氣、 廢水、廢氣、余熱、固廢等資源高效回收利用技術全面普及。鋼 鐵、有色、水泥等現有超低排放標準全面實施, 水泥散裝率穩步 提升,構建綠色低碳安全材料工業體系。
三、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
(一) 優化產業結構, 筑牢發展基石。
嚴禁違規新增過剩產能。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 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和有關投資規定, 防止產能過剩行業無序 發展, 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產 業政策, 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 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引導 企業摒棄以量取勝的粗放發展方式, 研究落實以碳排放、污染物 排放、能耗總量、產能利用率等為依據的差別化調控政策。完善 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長效機制, 加大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 鞏固 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成果。
優化產業布局。 鼓勵地方提高淘汰標準, 加快淘汰低效率、 高能耗、高污染工藝和設備。鼓勵有環境容量、能耗指標、市場 需求、資源能源保障和產能相對不足地區承接轉移產能, 按照國 家及地方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保護和相關產業政策要求加快鋼 鐵、有色、化工、建材行業布局優化。新建項目應對標國際先進 水平, 鼓勵依托現有生產基地或進入相關產業園區聚集發展。鼓 勵鋼鐵、水泥熟料、預拌混凝土等企業兼并重組, 提高產業集中 度; 鼓勵平板玻璃企業轉產電子、光伏玻璃; 落實短流程煉鋼產
能等量置換支持政策; 鼓勵具有廢鋼、電價、市場等優勢條件的 高爐—轉爐長流程鋼鐵企業就地改造轉型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
專欄 1 材料產業空間布局重點 鋼鐵: 完善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嚴禁違法違規新增產能 項目。鼓勵發展電爐煉鋼, 在中心城市、城市集群周邊布局符合 節能環保和技術標準規范要求的中小型電爐鋼企業, 生產適應區 域市場需求的產品, 協同消納城市及周邊廢棄物。支持現有鋼鐵 冶煉企業通過產能置換達到行業合理經濟規?!,F有城市鋼廠達 到超低排放要求的企業原則上不搬不關不停不限; 鼓勵有條件的 高爐—轉爐長流程企業就地改造轉型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支持 馬鞍山、六安、宣城等市精品鋼材及特鋼基地建設。 有色: 嚴控銅、鉛鋅冶煉產能規模, 鼓勵銅、鉛等二次資源 與原生礦協同冶煉。加大采選、冶煉企業整合, 鼓勵優勢大型骨 干企業以資本為紐帶依法依規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和 資源整合。支持銅陵銅基材料、蕪湖銅加工、淮北鋁加工、合肥 鎂加工等產業轉型提升, 促進產業高端化、集群化發展。 石化: 規范化工園區建設和認定管理, 提升化工園區安全和 綠色發展水平。新建、 擴建及搬遷改造的危險化學品項目必須進 入規范化工園區。結合搬遷改造和退城進園, 推進化工行業轉型 升級,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實現高質量發展。支持安慶、阜陽 等市化工新材料及蚌埠生物基新材料基地建設。 建材: 嚴禁違規新增水泥熟料和平板玻璃產能,引導水泥、 玻璃、新型墻體材料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有序流動,優化布局。 鼓勵在資源地或規劃建設區周邊,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非金屬礦采 選和深加工業, 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的生產基地, 建設 若干非金屬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基地和示范企業。支持蚌埠、滁 州、池州等市無機非金屬材料發展。 |
(二) 升級產品結構, 提升品牌質量。
優化升級產品結構。鋼鐵行業以輕量、節材、安全、耐蝕等 市場需要為方向, 進一步提高普材供給水平和特材保障能力, 重 點發展高強度/超高強度材料、高溫高壓材料、低溫材料、高耐 腐蝕材料等高品質鋼材。 有色行業積極延伸產業鏈條, 大力發展 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和終端產品, 著力開發輕質高強合金材料、高 精度高性能銅合金材料、高性能鎂合金材料、高品質粉末冶金難 熔材料及硬質合金材料。 石化行業持續推進原料路線低碳化和多 元化, 優化產品結構, 推進大宗合成材料高端化產品比率, 提高 合成材料高端牌號比例;加快“減油增化”,科學發展下游產品, 推進煉化轉型升級。 建材行業以綠色低碳為主線, 加快發展專用 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工程預制件等, 推廣應用節能、 環保、安全、可回收、便利施工的建材產品, 加速推進建材部品 部件化、功能化發展。
提升產品質量。積極推進精品提升行動, 瞄準國際先進標準, 開展質量技術攻關和工藝優化行動, 提升關鍵工藝過程控制水平, 增強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 實現產品質量一貫制管控。提高大宗材料質量的批次穩定性和一 致性, 增加高性能、功能化、差別化產品有效供給。強化標準引 導,加強上下游標準協同,促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
專欄 2 傳統材料產品結構升級重點 鋼鐵: 高強建筑用鋼, 高鐵輪、軸、轉向架、車體用鋼, 新 一代高強汽車鋼、高牌號高磁感無取向硅鋼、熱沖壓用鍍層板、 高性能彈簧鋼、排氣管用不銹鋼等, 裝備用超高強耐磨鋼, 高性 能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傳動軸用超高強度鋼、高強韌非調 質鋼、高強度緊固件用鋼等。能源裝備用超低溫壓力容器鋼板、 高合金石化用管、高強耐蝕油井管等。 有色: 輕質高強合金材料、新型稀有稀貴材料、高品質粉末 冶金難熔金屬材料及硬質合金、涂層材料、 3D 打印有色金屬構 件、高品質稀土永磁材料等。銅基材料重點提升線材、管材、箔 材、棒材、板材等加工水平和產業層次, 發展電子級材料; 鋁基 材料重點發展鋁合金型材、板材、帶材、箔材、鑄件、鍛件及復 合材料; 鎂基材料重點延伸產業鏈,發展鎂合金型材、鍛件等; 鈦基材料重點發展高端鈦白粉, 低溫、耐蝕、抗輻射鈦合金, 高 強韌鈦合金結構件等; 鋯材重點發展核基海綿鋯、氧化鋯、硫酸 鋯等。 石化: 加快發展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等高端產品, 重點 發展高性能聚烯烴材料、高端合成樹脂材料、高性能合成橡膠材 料、功能性合成樹脂、高強高模高韌先進復合材料等。以可循環、 可降解為導向, 發展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合成材料 及生物質纖維材料。 建材: 重點發展高強高耐久混凝土、微水泥、真空節能玻璃、 光伏玻璃、新型耐火材料等綠色建材產品; 支持適用于裝配式混 凝土結構的框架(框筒) 結構, 鋼結構建筑的圍護墻體體系; 大 |
力發展加氣混凝土外墻板、水泥發泡外墻板、輕集料混凝土外墻 板、燒結自保溫砌塊等輕質、高強、保溫、防火多功能一體化裝 配式墻板以及節能門窗、幕墻等圍護結構體系, 提高外墻復合保 溫墻板、輕質內墻板、集成式一體化外墻及屋面系統等裝配式墻 體部品部件的通用化、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水平。 |
(三) 加快數據賦能, 促進智能制造。
加快智能化數據化改造。鼓勵企業加快智能傳感器、處理器、 網關、儀器儀表等數字化工具和設備部署, 提升生產現場的實時 感知和數據采集能力, 實現對研發、生產、經營、運維等全流程 數據集中管理。鼓勵企業開發應用基于數據驅動、機理模型、經 驗模型、仿真模型的先進工藝控制系統, 優化生產作業設備運行 參數。建立面向原料進料、反應過程、冶煉過程、質量控制、污 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重點環節的實時監控、異常工況預警、全 流程動態調度、智能處置。構建面向主要生產場景、工藝流程、 關鍵核心設備的數字孿生模型。鼓勵在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惡 劣、安全風險較大、精度要求高的崗位應用機器人。建立集成客 戶服務、經營管理、生產執行和過程控制等信息的企業管理與經 營決策系統。
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鼓勵大型企業打造集團內網絡化協作 平臺, 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制造。鼓勵“鏈主”企業打造工業互聯 網平臺, 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 構建若干個面向特定行業和 區域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專業技術型工業互聯網平臺。
鼓勵企業基于平臺打通企業端與用戶端數據, 以下游客戶需求為 導向, 對產品結構和制造流程進行重構, 實現從大規模批量生產 向大規模定制化生產轉變。打造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探索原材料行業與金融、物流、城建、能源等行業的跨領域融通。
專欄 3 材料產業智能化改造重點 鋼鐵: 實施鋼鐵企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拓展智能制造 在鋼鐵生產、質量把控、能源環保、物流管理等相關方面的融合 應用, 提升關鍵產線的數字化能力和關鍵設備智能化水平, 打造 全流程智能鋼廠。依托龍頭企業推進多基地協同制造, 在工業互 聯網框架下實現全產業鏈優化。建立智能裝備遠程運維服務平 臺,推動人工智能在產品質量改進與缺陷檢測、生產過程優化、 設備故障預測與診斷等關鍵環節的應用。 有色: 提升有色冶練及加工智能化水平, 在冶煉以及深加工 領域, 采用新型檢測技術, 實現溶液成分在線分析、爐窯熱場比 色識別、電解槽短路識別、產品外觀質量監測等關鍵裝備的信息 感知、故障檢測與分析; 推廣應用冶煉先進過程控制、人工智能 配料、智能排產、關鍵工序虛擬仿真、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 優化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聯合產學研用優勢資源, 有序協調 跨行業跨領域系統集成商分工合作, 探索優化有色智能制造系統 解決方案,引導行業智能制造良性發展。 石化: 基于自動化儀表和過程控制技術, 以及云計算、物聯 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實時感知能力、 機理分析能力、模型預測和優化協同能力, 加快企業內部流程自 動化、過程可視化、運營智能化, 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
轉型。探索建設智慧工廠,實現全程在線監測、實時辨識風險、 自動應急防控, 減少作業場所人工干預, 大幅提升企業本質安全 水平。建立全流程優化平臺, 實現采購、計劃、調度、操作的全 過程優化,形成自上而下、由下到上的協同生產新模式。 建材: 搭建建材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網絡系統平臺、數據標 準化數據庫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 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 與建材制造業深度融合, 培育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礦山。以礦山 開采、原料制備、破碎粉磨、窯爐控制、物流倉儲、在線檢測等 關鍵環節為重點, 提煉形成若干套具有自動執行、智能感知、智 能決策、密碼防護等功能的智能化、數字化、集成化系統解決方 案; 在繁重危險崗位加快實施機器人替代, 完善和推廣建材窯爐 智能化協同處置垃圾、危險廢棄物系統方案。 |
(四) 推進低碳減排, 實現綠色發展。
推進綠色化改造, 推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安全的綠 色工藝、技術和裝備, 加強標準化、部品部件化、易回收、可重 復使用的綠色產品研發應用, 提升行業綠色制造水平。提高固體 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 推進水泥窯、大型燒結磚隧道窯協同處置 城市垃圾和產業廢物。引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集約化、專業 化、規?;l展, 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 有效整合各類資 源, 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環體系。推進清潔生產改 造, 降低污染物排放, 推廣一批節能、節水、節材、綜合利用等 清潔生產先進技術和產品。加強材料工業碳中和路徑研究, 為碳
排放盡早達峰和實現碳中和儲備相關技術及應用示范, 以促進全 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為目標, 推動開發綠色產品, 建立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 打造綠色供應鏈, 構建綠色低碳材料 工業體系。
專欄 4 材料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重點 鋼鐵: 全面推廣節能減排技術, 加快推廣高參數干熄焦發電、 燒結礦余熱回收利用、能源管控中心升級改造、燒結/焦爐煙氣 循環、燒結機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治理、焦爐煙氣高效脫硫脫硝、 高爐爐頂均壓煤氣回收、雙蓄熱式加熱爐反吹、無組織智能管控 治一體化治理、焦化酚氰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等技術。加快鋼鐵企 業副產煤氣高參數發電機組提升改造, 推廣焦爐上升管余熱回收 利用, 鋼化聯產技術。示范推廣豎爐式燒結礦顯熱回收利用、高 爐煤氣精脫硫、熱風爐及加熱爐低氮燃燒、電爐二噁英防治、鋼 渣熱燜含濕煙氣治理、高鹽廢水零排放、氫氣直接還原鐵技術、 鋼鐵碳排放數據智能采集與清洗技術等。 有色: 加快資源綠色高效勘查開發、選冶技術的推廣應用, 全面推進行業清潔生產改造, 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建設一批 綠色工廠, 提升全流程綠色發展水平。加強鉛鋅冶煉渣無害化處 置, 突破非氰提金、鋰電池梯次利用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推動 低溫低濃度煙氣脫硫脫硝, 高溫超凈電袋復合除塵等先進環保裝 備應用。 石化: 根據石化行業不同領域的技術特點, 加快開發和推廣 應用綠色工藝技術, 降低產品能耗和資源消耗, 減少污染物產生 量。推進氯堿、染料、涂料等行業綠色化改造, 氯堿行業加快無 |
汞催化劑推廣應用, 涂料行業重點發展低 VOC 排放涂料等。強 化末端治理和循環利用, 攻克一批化工污染物治理技術難關。推 廣“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重點推廣磷石膏渣、煤化工結晶鹽、粉 煤灰綜合利用技術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凈化和綜合利用技術等。 建材: 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 積極推廣適用于水泥、平板 玻璃、衛生陶瓷等行業能源梯級利用、爐窯煙氣除塵脫硫脫硝技 術裝備, 加快建材爐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推進合 同能源管理,全面提升能效管理和清潔生產水平。推進粉煤灰、 煤矸石、礦渣、尾礦、河(湖) 淤(污) 泥、脫硫石膏等為主要 原料的綜合利用。發揮建材產業綠色環保生態功能, 提升固體廢 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水平,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污泥、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推動廢棄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新型廢棄物回 收利用。 |
(五) 加強自主創新, 壯大新材料產業。
加強自主創新, 構建創新體系。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布局,在 行業骨干企業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 新中心, 依托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優勢領軍企業, 建設一批新 材料領域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 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統籌銜接, 完善 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 著力打造與戰略性、基礎性、 技術競爭性 相匹配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立足新興產業,提升保障水平。 以滿足新型顯示、集成電路、 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光伏、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新材
料需求為重點, 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 加速延鏈補鏈固鏈強鏈, 全面提升新材料保障能力,促進產業鏈高端化。
著眼未來產業, 布局前沿新材料。 面向國際科技前沿, 把握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批重點創 新平臺, 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 注重原始創新, 加快發展第 三代半導體、新能源、高性能醫療器械、增材制造材料等前沿新 材料,推動跨界技術整合,搶占未來新材料產業競爭制高點。
專欄 5 新材料補鏈固鏈強鏈重點 新型顯示材料。 圍繞打造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基地,提升更 高世代玻璃基板、 OLED 玻璃基板、高強高鋁硅觸摸屏蓋板玻 璃、超薄觸控玻璃基板、一次成型柔性玻璃及制品, 打造“硅砂 - 高強度蓋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 - 導電玻璃 - 觸摸屏 - 顯示 模組 - 終端應用產品”的新型顯示材料產業鏈。 先進半導體材料。 發揮我省集成電路產業需求優勢,突破一 批關鍵技術, 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和競爭力, 打造“硅粉 - 硅烷 - 電子級多晶硅 - 晶圓、靶材、封裝材料 - 集成電路” “基礎化工 原料 - 光刻膠、膜(光學基膜、偏光膜、離型膜、膠膜、擴散 膜等)、靶材、 OLED 發光材料及聚酰亞胺膜、濕化學品、 CMP 拋光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材料。 圍繞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重點, 積極開發 磷酸鐵鋰、錳酸鹽系等正極材料, 石墨基、碳酸鋰等負極材料, 高安全性電解液和聚合物隔膜、阻隔粉體,以及高性能稀土磁 性材料和高強鋁合金、鎂合金、稀土鎂(鋁)合金、陶鋁復合 材料等輕量化配套材料, 打造“電池材料 - 電池 - 車身零部件 |
- 整車制造”產業鏈。 光伏能源材料。圍繞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兩種光伏方向, 發 展薄型蓋板玻璃、高效薄膜太陽能電池用高溫玻璃基板、高效 薄膜太陽能電池背電極玻璃及銅銦鎵硒薄膜、碲化鎘、 AR 膜等 光伏玻璃用靶材等新材料,打造“蓋板玻璃 - 發電電池材料 - 背板玻璃 - 邊框封裝材料- 電池組件”產業鏈。 高端裝備材料。面向智能裝備、智能家電等快速發展行業, 延伸發展“電解銅 - 銅帶、銅箔、銅線(桿)、銅管、銅合金 - 銅 基功能性材料、銅基結構性材料”產業鏈。緊密結合海洋工程、 軌道交通、汽車等對新材料的需求,發展海洋工程、高鐵、核 電及環保工程用耐低溫、 高強韌高耐蝕和阻尼減震合金材料、 泡沫鋁、新型鋁合金材料、高強度鎂合金材料、高性能碳基復 合材料、高性能鋁基復合材料、先進阻燃及隔音降噪高分子復 合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吸微波復合材料制品等。 節能環保材料。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重點發展綠色建 筑節能、可降解可回收包裝、環境治理用新材料。圍繞建筑節 能,重點發展墻體節能材料、節能玻璃、無機絕熱材料、有機 絕熱節能材料、再生骨料混凝土材料和建筑節能門窗材料等。 圍繞限塑禁塑需求,重點打造“纖維素/淀粉 - 乳酸 - 丙交酯 - 聚乳酸及制品”“生物基原料 - 呋喃二甲酸 - 生物基呋喃聚酯 及制品產業鏈”“纖維素 - 葡萄糖 - 丁二酸 - 丁二醇 – PBT” 產業鏈等。圍繞環境治理,重點發展吸附材料、混凝材料、納 米光催化材料、氧化材料、過濾材料、重金屬捕集劑、微生物 固定化材料、脫固硫材料、土壤環境修復材料等。 |
專欄 6 新材料布局重點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 硅鋁封裝材料, 稀土電子陶瓷, 高純無 氧銅箔,硅片、光刻膠、濕化學品、 CMP 拋光材料、靶材、高 精密引線框架和電連接器用銅合金材料、高純砷烷、磷烷、 SiC 導電襯底、功率器件及材料。 增材制造材料。 加大技術攻關力度, 重點突破選擇性激光熔 融、激光熔化沉積、電子束熔融、多射流熔融等增材制造技術。 大力發展特種合金粉末、不銹鋼粉末、鈦合金粉末、高分子復合 材料粉末、結構陶瓷粉末、納米生物等材料。 新能源材料。 高純石墨、石英、云母等耐高溫、高壓及高絕 緣和高阻燃材料。鈦極板精密成型加工和低電阻表面改性技術, 長壽命、高催化性的低鉑載量或非鉑催化劑制備技術, 溫和條件 下可逆儲氫材料。 高速軌道交通材料。 先進阻燃高分子材料, EA4T 等高鐵車 軸材料, 超高強鎂合金變形加工材料,粉末冶金鋁基復合材料, 受點弓滑板碳/碳復合材料, 粘結稀土磁性材料, 制動盤用碳/陶 摩擦材料等。 高端數控機床及機器人材料。 導軌材料, 軸承材料, 介電材 料, 傳感器用高牢度吸氣材料, 真空封裝用吸氣材料, 稀土超磁 致伸縮材料, LF2 鋁合金管材, 高延展性液態硅膠, 金剛石砂輪 等。 高性能醫用材料。 人工膜肺系統用聚烯烴中空纖維肺材料, 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表面抗凝血等改性技術,醫用聚丙烯粒料, |
介入治療及心臟起博器、除顫器用導管、導絲, 高性能可注射可 降解水凝膠, 心臟介入瓣膜支架, 神經調控產品用稀貴金屬材料, 3D 打印醫療器械用鈦粉,高性能大尺寸 CZT 晶體,超小粒徑鐵氧 體納米材料,低彈性模量鈦合金, 釔鎬陶瓷材料等。 新型超導材料。 瞄準電力輸運、醫療器械、移動通信、航空 航天等應用領域的大量需求, 加強超導材料基礎研究, 加快攻克 一批基礎關鍵共性技術, 著力提高超導材料工藝裝備的技術水平 和保障能力, 鼓勵發展新型低溫超導材料、第一代高溫超導材料, 重點發展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 石墨烯。 以終端產品需求為牽引,積極打造“石墨烯材料 - 器件 - 終端 - 系統 - 市場”全產業鏈。加大技術攻關力度, 重 點突破大規模、低成本、高質量、多尺度為特征的石墨烯制備技 術、石墨烯粉體分散技術、石墨烯基電極材料復合技術等一批重 大關鍵技術, 盡快實現石墨烯材料及器件由初級應用向高級應用 跨越。重點發展石墨烯粉體、石墨烯薄膜、石墨烯漿料、石墨烯 基散熱材料等。 |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實施。 加強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 凝聚各方 力量, 推動規劃目標、重點任務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積極構建 行業服務平臺, 做好監測分析、專家咨詢、人員培訓、 政產學研 合作、銀企對接等項工作, 提升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規 劃執行中期評估, 對規劃落實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加強 動態跟蹤,必要時按程序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
(二)加大政策扶持。 認真落實國家和我省促進產業升級的 各項優惠政策。統籌安排使用省級相關專項引導資金, 對符合規 劃要求的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品牌創建、節能減排、智能制造 等重點項目, 優先安排各種政策性資金。切實改善企業融資環境, 加強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銜接, 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助力材 料產業結構升級。落實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和研制、應用 補助政策,降低企業研發成本,解決新材料推廣應用難問題。
(三)落實人才戰略。 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持續實施“新 徽商培訓工程”,鼓勵企業家堅守實業、聚焦主業、追求卓越, 提升企業競爭力。加強人才引進, 面向國內外兩種資源, 積極引 進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特別是掌握行業核心技術、具有世 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型領軍人物和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加強專業 人才培養與創新團隊建設, 依托重點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 職業院校和公共服務平臺, 通過開展聯合攻關和共同實施重大項 目培養一批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
(四) 加大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采取多種形式, 加強對規劃內容、實施進展和典型經驗的宣傳報道。消除社會將 材料工業“一刀切”列入“兩高一資”行業的誤區, 切實增強行業自 信,引導產城共融發展,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專業機構作用,加強規劃的宣貫、落實。